定海谈 | 王炜 X 郑宏彬:就近说明——有关当代共同问题的几种方法与再描述

2015-09-11 定海桥互助社 定海桥 定海桥

「定海谈」
编号005

时间:2015.9.12 周六 19:00

地点:上海市杨浦区定海港路252号·定海桥互助社(见页面底部地图红点处)

分享人:王炜(诗人)、郑宏彬(艺术策展人)

主持:陈韵(定海桥互助社发起人)

参与方式: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回复“定海谈005+姓名+手机号”即可报名参加

友情提醒:茶水费10元/位,学生半价,请投入现场募款箱中。请自带水杯,鼓励环保。


「定海谈」以定海桥社区为基地,以本地经验为参照,关涉各国各地的社区文化实践,团结各界人士,试图为社会发展与变革提供新观察与新思想。

就近说明

——有关当代共同问题的几种方法与再描述

当代“现场”再一次为我们提供了体察知识之于现实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长久地受荫于形而上思想,并以更为高级的感性形式对“眼前的事物”进行着曲解和回绝。经验知识客观化跟当代语言的遭遇,都有待通过对现场的持续激活来解围。而两者相互勾连牵制的关系将可能由各就各位的作者的同工去推动。他们对在地的感性材料的获取和创生,早已出现了一个充足的理由,也是新一轮的挑战,即当代创作的失向感。这跟文化话语的断裂极为有关,也跟感性创作沦为消费文化的共同货币有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以为面对现实的“口拙”源于犹豫不决,现在发现,它来自某种深远的暗影及失语症,使处于形成中的空间被隔断在难以指明的时代段落。伴随着人之能动性的多重消磨,历史主体的消失,社会空间的种种面貌构成一种历史痕迹被鲜活地再现的不安,集体性创伤的流变成了另一种“规训”或“一致性”。历史遗留的“积极”和正确感蕴含的毁灭性和盲从的危险,仍在逼迫着我们不断地面对几十年前的那些重大事件所撕裂的精神世界和旧大陆之间的纽带。虽然这些现场在历史中出现多次空间性断裂,但那些来自民众身体惯习的行为正以“补充”之势将我们带入当下的共同时刻。这也是我们身处“没有以前也没有以后的交叉时刻”(艾略特语)的现场。

如果我们认为或期待一种全新之语境的出现,那么“没有什么是不证自明”的信念便能够成为实践的基础。由此,重新进入社会关系,根据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随机应变地修订行动机制,整合实践的空间感;打开存于已知世界背后的未知领域,重组现实,并调整诸多关系在现实层面和信念层面的临界情境;再尝试对事物进行批判性阐释,及行动。这个参与的过程,即“拾遗”行动空间的过程。而与之配备的另外一种能力,即语言。实践者对“语言”同步于实践及其观念的努力,或者说,让语言在“实践的语义”上得到同步,也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作者的语言具有一种优于断言的描述和逾越矛盾的阐释,并能够担当实践的“后期容器”。

当代创作者对共同问题的关注和试图主动回应的尝试,正在构成一种土壤,“各种未来”和“副馆长计划”是这种土壤所产生的近期案例。(郑宏彬)

关于“各种未来”

“各种未来”首先与人在中国现实环境中被塑造的实践能力有关。“各种未来”所关注的“未来”,不是人所处的物质现实的未来,是现实处境中的人的一些精神状态、意识、认识方式的现状及可能的变化。希望构建一个不同于既有文化惯性思维的中国空间慢慢生成,成为一种幽暗的波形图。

“各种未来”每个主题的完成过程是一个对事物再思考的过程,重估价值并重新绘制一个非惯性的存在对象,去认识就在平庸、虚空中发生的那些未被权力和秩序驯化的存在,以及各种有关的“安抚”策略的实现。每个主题都会含有对“驯服”、“平庸”的理解,把人的平庸放在历史视野中去理解,我们尝试在实地工作过程中去考察——人如何应对平庸化;并尝试绘制一个具体环境中“秩序”的具体状态,探讨现有的“不驯”与治理术。“各种未来”希望探索人在“群体”和“集体”两个磁极之间,时近时远的移动和变形——一个自然群体,在骤然成为具有倾向性的“集体”时的那些临界点。“各种未来”也希望在具体的实地工作中,重新理解现实环境中存在着的动态,而非停止。

“各种未来”的每个主题都由摄影师、写作者、学者构成一个小组进行实地工作。由后期影像和视频剪辑、文本写作等形式,制作为一系列内容。“各种未来”的成果以照片、视频、文本、访谈、演讲等构成元素。

“各种未来”发起人:王炜。策展人:申舶良。

“各种未来”涉及的主题:1. 马人;2. 可可托海:剩余物;3.海的今天;4. 走向荒野的哲学;5.大巴山:降解的乡村;6.一个人的国家;7.非典型干预


关于“副馆长计划”

“副馆长”项目不同于美术馆的典范性展示,而是使美术馆实现自身传统属性的基础上,在自我组织中扮演一个独特的参与者角色,以及重组一种实际艺术行动和美术馆工作之间相互转化、互为触动生发的新工作机制。“副馆长”是一个临时集合,为期一个月,建立在美术馆机制与西安在地艺术生态系统语境上的第三方组织。它平行、独立于西安美术馆,在构建社会化艺术语境切片的基础上,把散落在地的自觉性给组织起来,构建联系。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尽可能的通过自主行动来进行政治批判与美学干预。这种临时性的集体行动也是在模拟一种“核心政治组织”,在积极发挥成员自身艺术思考的同时,更是拓宽书写权力的一种考验,通过讨论协作性实践来体现它的政治性和斗争性。它必须建立问题,进入具体生产链,连接日常政治生活的考察,进而建立日常自觉,产生现实结果。

“副馆长”既会展示驻地艺术家在美术馆“工作”期间的阶段性成果——与美术馆协作之后触发的思考和新关系,以及随机应变的行动机制;又会呈现基于营造新工作机制的艺术创作,及作为搬演和再现的,跟美术馆工作人员协作实验的项目。“副馆长”计划尽管有预设的局限,但它可成为一个建立具体情境空间的过程。讨论的过程也在不断地确认这种临时组建的工作团体进入“美术馆”的原因。“副馆长”是一个切实的运行组织,依据工作的进度做讨论和整理,并将其通过网络不断发布,呈现进展过程。

“副馆长”是艺术家自组织的项目,也是艺术家协同美术馆一起检测“自我组织”的项目。整个项目计划在相互检测、协作实验的过程中展开,项目的内容全部由参与者完成,包括主题拟定,工作角色的分配,创作方案的构思和实施,布展和出版,演讲会和座谈会,以及公教和传播等等。

“副馆长计划”发起人:郑宏彬、冯俊华

“副馆长计划”参与者:姚梦溪、黄松浩(上海)、刘伟伟(重庆)、郑宏彬、史毅杰、朱建林、刘嘉雯、冯俊华、彭文彪(广州)

观察员:宋轶

特邀:王炜

“副馆长计划”产生的项目:1、设计西安当代艺术研究中心LOGO和少儿双年展综合展厅布展; 2、朱建林-微信绘制计划; 3、姚梦溪-“美术馆与日常”; 4、刘嘉雯“馆内邮件”; 5、刘伟伟“众泰”; 6、黄淞浩“他叫朱小福”; 7、冯俊华、王炜-《先人祭》朗读会; 8、兴庆宫计划Ⅰ; 9、彭文彪“大唐不夜城”; 10、黄丹仪“三棱锥”; 11、工作坊“重复言说表演”


关于我们
定海桥互助社,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定海港路252号,是一个自我组织的学习、沟通、反思和服务的活动现场,寻求社区文化/价值建设同艺术/知识生产相结合的行动和创造方式,以互助的原则同在地社区和广泛的同道者互动、协力与合作。